"一条鞭法!"老朱精神一振。
这不就是他那好大孙干的名留青史的事情吗?总算要说到他的好大孙了?
总算不会被那些奇形怪状的后代气死了。也该轮到后世子孙,光宗耀祖一番了!
他咳嗽一声,开始布置作业: "大家,都仔细听了!这一条鞭法,回头是要写奏疏的!"
开头就是暴击。
朱棣……朱棣已经被暴击习惯了。
他知道,自己做的有些决定,不那么好。但没有关系,这不是可以抄吗?!他目光炯炯,竖起耳朵。
“可是……"朱橚在疑惑, "之前已经说了,10块钱的粮都交不上来了,这群抗税的人,又怎么会去交16块钱的粮呢?"
郁新倒是听懂了: “原来如此,便是和两税法一般,那些路上的各类消耗便如那
时候的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,两税法把把它们统一折算纳入了地税里。"
茹瑞叹道: “使富者多纳,贫者少担。若能严格执行自然是好的,可惜哪里那么容易。两税法之后,又有多少税制改革。"
茹瑞又叹了口气:"这法子,好归好,可这100块,恐怕将成别人攻击周忱的借口。"
朱棣则在思考: "所以这100块,实际上是停留在当地。怎么用,都是当地说了算。"
老朱: "如果这100块,源源不断地出现,那么未来的皇帝,一定会盯上这100块的。必然想要将其变成正税,由国家统一收取。"
“再说,”朱樉总是公平的以最大的恶意,揣测每个人, "这100块放在地方,好官把它给百姓用了;坏官,不都进了自己的腰包吗?"
朱樉锐评: "看来这周忱是个好官
。"
朱权:“这100块,和粮是不一样的。如果从地方运到南京,粮会消耗很多很多,而银两却不会变。如果是按照周忱的想法,这粮,还真应该停留在本地。"
老朱皱眉: “那贫民,过得苦。咱有点能力,怎么能不帮助帮助他们?他们还不回来,也必是没有余粮了。怎可催逼太过?若是把人给逼死了,怎么办?"
"好像不是这样的……”朱权有点蠢蠢欲动, "百姓如果每年借10粒米,秋天田地长出12粒米,向朝廷还11粒米,可以结余1粒米,不还结余12粒米。
朝廷总共仓库里有1000粒米,每年能帮助100户,100户的人正常还米,年底仓库就会拿到1100
粒,第二年就能向110户人家借。如果没有一个人还,第二年就一个也借不了。
第二年若是发生水灾,那百姓不管结余1粒米,还是12粒米,最后都会血本无归,无法组织新的生产,而朝廷也没办法支援他们,只能调更多的米去赈灾。"
老朱陷入了思考。怎么回事?好像有点对,又好像有点不对。
朱棣听明白了: “建仓库还是很重要的。”
朱橚想了想,感觉自己又想明白了: "所以,最好的不就是,每个地方都建个仓库,每个地方的人,都可以就近把东西放在本地?又有好多的结余,可以用在民生上。"
朱棢点头: "嗯,很重要,然后多了新的官员,新的支出。"
朱元璋摇摇头: “咱算是明白了,为什么兔朝后来有那么多的公务员!你想给它管得细一点,这官员的数量,便是控不住了!
比这上面隔绝粮长和农民更彻底的办法,想必就是连收税的人全都是国家养的官吏,最好还是地域规避,没有和当地家族牵连的,然后又要培养这群官吏深入了解当地情况,最后完成收税任务。如此想要查账,就是在官员内部反腐倡廉……"
管户部的郁新擦了擦汗。我的天呐
他左右看了看,发现吏部尚书竟然不在!他闷闷不乐。这时候,独崩溃,不如众崩溃。吏部尚书怎么就不在呢?
得让他知道!这种构想下,他一年能忙到什么程度!
朱元璋盘算了一下,发现这虽简单,但着实有用。他不禁大悦道: "
还是得看咱们明朝人呐!"——后世那些办法,固然先进,但学得了吗?学不了的东西,不过听个热闹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