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已经悟了。
“看来这后代的人,还是不太看得上宋朝的武力。”“可是宋太祖也算个有为之君了啊。”“就是上位不太体面。”朱棣补充。
老朱一惊,唾骂道: "好大的口气!谁写的反诗!"
“不上去也好。”朱樉道,“毕竟明祖,也不知道到底是爹你,还是新太子呢。”老朱: "?"朱棣:"?两人齐喝: “谁想上去了?!”
朱元璋道: “咱是把卫所按性质划分的,有守军、屯军的区别,边防守多于屯,腹里屯多于守。江南的有些1分守,9分屯,或者悉数屯田,自然是多多产出粮食。"
他感觉自己身上好像闪耀着
什么智慧的光环。
"老爹,你还记得你那句诗吗?""?"老朱。他做的诗可多了。
"‘杀尽江南百万兵,腰间宝剑血犹腥’。”朱樉摇头晃脑, “我看呐,改改几个字,就可以用了, '杀尽江南百万兵,腰间宝剑无血腥’,才符合这江南军队的战斗力。"
大家惊讶的看着朱樉。
朱樉这是终于在高压之下疯了吗?大侄儿都还没疯呢。
朱元璋破防了:
“别的也就罢了。”他大喝一声, “那水师,咱看是不整治不行了!”显然对于水师在靖难之中望风而降的事情,老朱是过不去这个坎的。
朱棣此时抢答:“若是弄出了那四个轮子吃油的车子,就能解决了!”
朱棣也思考: “若是任何地方,任何卫所都能靠1成兵便能种出全军的口粮,剩下9成兵日日操练不休,爹的军队屯田制才是真的可行啊。"
朱元璋道: “那是自然了。那样的话,都不必用什么屯田来强制迁徙,军队就是军队,百姓就是百姓。剩下的控制住供给军队的飞机、坦克、快递,便不怕那些人山头林立造反。那些快递极贵,一两只小部队是造不出来。竟是还能全员用上募兵制,精挑细选参军之人了。"
他叹了口气。
"归根结底,还是那生产力啊。所以,那后辈,能把《马哲》烧给咱吗?"他补充:
"都到现在了,咱看了,不会暴毙的,放心吧。"
朱棣闭麦。
/>
当然,闭麦两秒钟后,朱棣找到了新的角度。"没有想到啊,我还能从这个角度挽救了大明的江山!"
“?”大家。
每天都对你全新的认识。
朱棣试图给自己挽尊: “我记得,前面后辈说过,我在沿途建了水次仓。运量不易,我还是考虑到了的。"
他叹了口气,紧抓生产力矛盾。“生产力落后的我们,无论怎么做,都容易劳民伤财。”
老朱对这个工作量是比较有数的,洪武元年,他令浙江、江西等地运粮300万至汴梁。后来减免江南地区的税粮便总是用,创业之初尔等运输支持不易为由。
朱棣突然道: “海运改陆运一事,似乎得再斟酌斟酌。固然漕运有利于沿途城市建设,但是其实把运河挖通了,交通便利,那些商贾往来繁茂也是有利于人口北迁的。我们只要牢记不能荒废道路之利。而未来是海权时代,重视海运,可以让我们的船
只更大。"
朱棣大吃一惊。
他前面可是听多了这不孝儿子把自己那个这个那个政策全部推翻,气得他做梦都在打儿子。没有想到啊。
突然之间,竟又替他儿子翻案了。
“南京可是陪都!”朱元璋恨恨道, "可见南京还是留下了很多的力量。竟还收拾不了这群虫豸!是真不想让咱安心躺入陵寝啊!"
说这段话的时候,他的双眼,可是牢牢盯着那批江南人。
杨士奇感觉,自己又可以倒下了。
然而,这时候,朱元璋却对他说: “士奇,莫慌,咱知道,你能欣赏北方人。”什么是大起大落啊。这就是大起大落。
杨士奇一时之间,热泪盈眶,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欣赏北方人了,但他知道,陛下,对自己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