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三个地方,难道不可能三个都是吗?我感觉,三个有莘氏的族人,分别在三个地方建立了有莘国,有什么问题吗?
(兄弟有点常识好不好,就算是三个同时建国,也不可能都叫做有莘国,去了不同的地方,就要改国名字了,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姜姓,在山东叫做齐国,在申地叫做申国。)
(是吗,那么南申国呢?)
(我曹,你把我给问住了。)
大秦,
秦始皇挑挑眉:“什么时候莘国成了三个,还跑到了山西合阳?”
胡亥等人哈哈大笑:“真是会乱扯,史书上一个字都没有提过啊,最多是两个啊!”
这次,就连淳于越也觉得这帮人胡说八道,陕西合阳是不存在的。
因为按照史书上的说法,在秦朝之前,有莘国在殷商的地理位置,只有两种说法,一个是山东曹县,一个是河南伊川。
最后一个陕西合阳的说法,是唐朝人硬给加上去的,是咱们的大聪明李泰干的,他写括地志的时候,给信手撵来。
这么写历史的家伙,很多人想打死他。
(不对啊,你不说三个地方都有考古文物吗?)
(既然三个地方都有,如何判断呢?)
(我想也过年装一波比,阿不,这叫做人前显圣。)
(不对啊,考古都有证据,不是应该三个地方都对吗?)
陈勇服了。
(这也太简单了吧。)
(就是这么简单,所以啊,内行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。)
(感谢我们的考古。)
(所以吹有莘氏很强的,真就是完全抛开事实不谈了。)
(还怎么谈,把殷商时期的有莘国从河南搬迁到了陕西,接下来就是编。)
北宋,
司马光愣住了。
考古,很厉害啊!
难怪子孙怀疑他的史书是小说话本。
按照这么考古下去,他改写的东西,岂不是最后都要被揭穿?
不行,他得重新修订一下。
大唐,
李承乾真是涨了见识。
但他可不是来看考古的。
他更喜欢用逻辑判断。
于是,他发了一条弹幕:“博主,你用逻辑给我判断一下。我瞅瞅,我跟历史学者的差距。”
(对啊,我们也想学用逻辑判断。)
(正所谓以史为鉴,学的就是逻辑,考古算是投机取巧,这是作弊器啊,尤其是用碳14,以及针对无机物的测年法,简直可以当做史料粉碎机,把很多史书都给推翻了。)
(多维史观,就是要用多个维度,一个维度不够的)
好吧!
陈勇知道,不拿出点真东西,是服不了人的。
(这么一说,我就明白了。)
(之前我就说了,有莘国不可能在陕西合阳,在的话,怎么可能跟姬周联姻,在就死磕起来了。)
(地缘政治,还是地缘政治,有些人就是喜欢忽略。)
(话说,史书怎么判断呢?有谁厉害的,给咱们分析一波。)
大秦,
秦始皇用手一指,扶苏,公子高,胡亥,最后想了想,还是把赢阴嫚也加上。
“你们几个一个人分析一个,让寡人看看,你们的水准如何?”
胡亥心里大喜,这种知道了结果,然后再推论过程,简直不要太简单。
他第一个开口:“我先说,史书上,陕西合阳为什么是错的。”
“其实姬昌自己都说的很清楚了,这个王女必须是从朝歌娶过来的,就是骗人啊!”
“如果有莘国在陕西合阳,西部诸侯哪个不认识呢?他能骗得了谁呢?”
“就算是去朝歌走一圈,把阳澄湖的螃蟹过一遍水,人家都不认识了,你大小都不一样?”
“不可能的!”
秦始皇点头,聪明!
这时候,扶苏也补充道:“还有,姬昌和史书都说,接新娘要过渭水,从陕西合阳到岐山原不需要过渭水。”
“再者,姬昌时期,陕西合阳这个地方有人了,周文王有一个断讼称王的故事。”
“说的是诸侯国虞国,芮国发生纠纷,找周文王去断官司,而这两国的封土,刚好就包括了陕西合阳,而且,虞国还是姒姓国,就不可能在出现一个姒姓有莘国了。”
不错不错!
淳于越连连带头,这叫基本功啊!
儒家这一块,真不得不虚任何人。
公子高赶紧抢答,再不说话,就没他什么事了。
“至于山东曹县就更不可能,史书上,新娘要过朝歌,东夷的人跑到了朝歌,是要过来送口粮吗?”
“帝乙估计直接拉去就祭天了。”
“所以,仅仅是根据史书,有莘国只能在河南伊川。”
秦始皇很满意,我的子嗣虽然不如周厉王的崽,但也不是周幽王,咱们大秦必定能国祚绵长。
(帝乙,果真是没有忘了废除人祭啊!)
(如果真的把祭品换成贵族,其实我是不在意有没有人祭的。)
(贵族祭天,法力无边。)
(真的假的?这也是帝乙发明的?)
(反正不是帝乙,就是商纣王,要不,你给商纣王再加一个30分,我们是不在意的。)
(关键是,帝乙搞这事他靠谱吗?)
(自称为神,你觉得靠谱不?人家就成了。)
(我无言以对!)
(我就知道,帝乙这次又是怎么玩的?)
求催更,求免费的为爱发电,还有一章,盘点完帝乙之后,我给你们说文王到底有没有百子,商纣王的酒池肉林是怎么回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