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字:
关灯 护眼
笔趣阁 >历史军事 >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> 第一五七章

第一五七章

    既然有了预告,接下去的事情就简单了。无非是进去的人选罢了。既然讲到了“建文新政”,那么这回,是不是该多带几个文臣进去?

    至于那几个武将——是不是就可以暂时让他们出去了?这治国理政,他们好似也不必接触太多。然而再一思忖,朱元璋又觉得,建文新政,有文不假,难道就没有武?文武文武,才是一个朝廷。再说,若只是文臣进来,老四那套班子的江西人含量,也实在过高了!

    这样想罢,差点被从名单里划掉的傅友德等人,又险险留了下来。而那文臣的名单呢,老朱心头也有了草案:现在的挑几个、未来的也挑几个吧!

    茹良玉注出了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的拼音,有功,当进。

    郁铭本还没有倒下……罢了,是一个武将们一样耐操的文臣,也进来吧。杨士奇到底是提议南北分榜的人,有些名臣风范,进来。最后一个名额给谁呢?

    老朱想了想,从脑海中挖出一个没有进过灵堂的新人。解缙。

    虽说这次被骗,到底心是好的。正好也叫他见见未来的世面,开阔了眼界,就少了被骗的风险。

    如此人选敲定。

    等到光幕即将播出的那一日,大家先后来到灵堂。文臣之中,解缙是纯粹的新人,所以他第一个走进了灵堂。

    杨士奇紧随着解缙进来,他的腿有点软,他并不是很想进来,但背后,有两个文臣大前辈对他虎视眈眈,叫他明白,他最好按着次序进入灵堂,不要作妖。

    接着,郁新冷静地进来了。

    最后,茹瑞高傲地扬起了头颅,作为那文臣的压轴,迈着四方步,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,徐徐走进了灵堂之中。

    有皇子看着这一幕,小小地吐槽了茹瑞一句:    "你这是终于抵达了你忠诚的灵堂了吗?"不过他们毕竟还是比较尊重文臣的,因而这句说得很小声,没有被文臣们听见。

    这时候朱允蚊进来了。

    在灵堂里没有任何眼线的他,并不知道这一p要讲什么。反正不管讲什么,都是讲朱棣的事情吧。所以,他心情平静无波,娴熟地走到了自己的位置,开始准备烧纸。

    最后,老朱、朱棣和将军们也进来了。这一次,灵堂多摆了一个位置。朱棣,也终于有了他忠诚的座位了!

    但是,

    在坐下之前,朱棣以皇太子礼,恭恭敬敬地在懿文太子的棺材前,行了一礼。大家看着朱棣那一丝不苟的礼节,感觉牙疼了起来。

    于是,本来已经娴熟地入座的朱榈,站了起来,来到朱横身边,暗暗一扯,一把将朱椟顶在自己面前。

    朱横:    "……"

    虽然很不爽,但他也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带着众位兄弟,拖着声音,对着朱棣行拜礼道:"见过皇太子殿下。"“哥哥们多礼啦,都是自家人,何必如此呢?”朱棣回答,将哥哥们请了起来。

    大家看着朱棣那笑开了花的脸。……倒也不必笑得这么快乐。

    就在这时候,不早也不晚,朱标的棺材上空,流光溢彩的屏幕亮起来了。这屏幕先放了之前的两段茨威格的话。接着,出现了四个大字。《建文新政》

    朱允蚊:    "?

    手一抖,烧着的纸张轻飘飘飞了起来,在空中划出了曲折的弧度。如同朱允蚊此刻的内心。

    就……没有必要?

    要不你直接讲永乐盛世?

    然而想是这样想,可他的心脏,还是噗通噗通,擂鼓一样跳了起来。

    茹瑞:“嗯?这不是南北朝时期的称谓吗?北齐叫太常寺卿,梁朝是太常卿,周礼称大宗伯……光禄寺卿也差不多,是南北朝的差异,秦称为郎中令?"

    他说着说着,发现朱允蚊投来死亡射线。

    他不care啦!

    甚至开启了文化科普:“虽然都是九卿制度,但周的九卿和秦的九卿和南北朝的九卿,以及我们现在的九卿,都是不太一样的。一味仿古,了无意义。更何况仿的是南朝和北朝……"茹不禁大摇其头。

    本在谨慎对待光幕的解缙听到这里,整个人都热情了起来:    “我觉得井田挺好的!我的万言《太平十策》.…"

    朱元璋也记得这件事情。还记得自己当时便是看了这万言书,觉得字又多,内容又迂腐,于是根本没有记录下来。

    但是老朱这个人吧,也不会非要打击臣子的一片心。便把这事情按在心底,不说了。

    虽然朱元璋没有说话,这时候,稍稍冷静下来的解缙又开口向肯定没有看过《太平十策》的朱棣描述自己的心血:

    “臣认为,井田制固然好,但要因地制宜。江南地狭,不可以单纯用井田,这样劳民而不易成;所以,应当改为均田之法。但也不要拘泥于方里而井。"

    当他还想再度解释的时候,朱棣微笑着打断解缙:    "大绅,我们先听她说。"

    光幕在洋洋洒洒地说:

    郁新不禁赞叹道:    “此诚君子也!”

    解缙也很欣赏这样的人:    “不错,君子坦荡荡,有什么事情,便该公开说出来。”他又冷嗤了一声,毫不客气地说,    "逊志先生,迂腐也。"

    认为解缙也很迂腐的朱元璋沉默了。看来的迂腐也有鄙视链。

    在场的几乎所有人,都不禁“啊”了一声。难道没有关系吗?朱权:    "这不就是天理昭昭,报应不爽吗?"

    皇子们,也是需要根据老朱的要求对历史事件、历史人物进行一些评价的。虽然现在听了很久光幕的科普,逐渐对秦始皇等皇帝的认知产生了一些改变。

    但——他朱权当时读到唐太宗的故事时,可是悄悄写了小抄,觉得他劫父臣虏,杀兄及弟,乱弟之妇。

    其毒至虎狼之残狠未若也!

    天下之人皆慕其德,忘其恶,唐之三纲不正,无父子君臣夫妇,原始于太宗也!才会君不君、臣不臣,有藩镇之祸,五代之乱。后代之人若学唐太宗,全都是昏庸之主!

    朱棣呢,也在认真回忆自己的小抄。

    昔日赵匡胤受周太后恭帝禅,岂料三百年后,贾似道贪于权利于立幼,卒至覆国,是其初取自孤儿寡妇之报….…

    宋兵师入京城,兵不血刃,列国闻风而降;元兵峰所至,降者不杀,过江以来迎降恐后,市井依然,是亦其初不肯多杀之报也。

    ——糟了,好像都是会被后辈嘲笑的想法!

    朱棣明智地保持沉默。不像朱权那样,叫得理所当然。

    解缙击节称赞:    "说得真是太好了!"他觉得

    自己和这王叔英,已经成了心之友。之前怎么就没发现有这个人惺惺相惜呢?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万相之王 刮金佛面 带着玩具出门体验 普罗之主 吞噬星空 苟在妖武乱世修仙